周至汉代,是釉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代表窑址有火烧山窑址、亭子桥窑址、前山窑址、安山窑址、茅湾里窑址、孔湖窑址和小仙坛窑址等。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青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明显加厚,流釉、缩釉现象严重,有黑褐、青褐、青黄等多种釉色。单纯地使用草木灰作为釉料,工艺上存在不少问题,其熔融温度范围很窄,极易流釉,不同种类的草木灰,其化学组成差别很大,甚至同一种类不同季节、不同树龄的木本植物灰,其化学组成也有很大差别,这在我国瓷业发展初期,虽然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些技术障碍,但并没有阻碍古代窑工的技艺探索,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当时可能已意识到单纯使用草木灰的缺陷,开始有意识地用草木灰配以适量黏土或石灰石等。添加量早期少,后期逐渐增多,但草木灰仍然是釉料的主要来源,流釉、缩釉现象严重证实了这一点。Agy龙泉青瓷网
裸烧不可避免地造成落灰,但不是所有的落灰都能成釉,它需要原料、窑炉结构、窑温控制、烧制工艺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也是我国古代瓷业落灰釉工艺未能形成的原因。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商周时期少量印纹硬陶留有落灰釉的痕迹,有的是草木灰落在器物上在适当窑温下直接熔融成釉,有的是窑炉上的窑汗滴落在器物上,形成厚厚的釉斑。毫无疑问,类似现象在原始瓷上也会发生,但由于当时原始瓷已开始使用人工釉,所以很难在原始瓷上识别出落灰现象。在当时原始烧瓷工艺水平条件下,落灰釉不可能成为工艺创新,只能是在裸烧状态下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早期瓷器在裸烧状态下避免落灰,才是古代窑工烧造瓷器时追求的最高工艺境界。Agy龙泉青瓷网
缩釉是原始瓷的主要工艺特征,也是一种工艺缺陷,究其原因,吴军明等在《南方出土原始瓷缩釉缺陷的成因探析》一文中称:“釉料高温表面张力过大和中间层发育不够良好是导致原始瓷釉高温润湿性不好的主要原因,也是原始瓷缩釉缺陷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釉料出现之初,制瓷工匠对釉料性能认识的局限性和釉料制作工艺的原始性。”[14]中间层发育不够良好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釉料中添加的黏土或石灰石数量还不够多,成熟青瓷阶段之所以没有严重的缩釉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瓷土或石灰石成了釉料的主要成份,草木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点缀品。为了准确反映釉料的发展轨迹,应称这一阶段的原始瓷釉为弱石灰釉,以区别成熟青瓷的石灰釉。Agy龙泉青瓷网
从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发展轨迹中,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原始瓷发展到战国时期,质量上达到最高峰,但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以后的西汉,其生产似乎突然衰落,即便在北方中原高级别诸侯王墓葬中,也几乎不见原始瓷踪迹,南方地区虽然偶有出土一些罐类,但像战国时期那样的仿青铜礼乐器几乎不见,学术界称这段时期为早期青瓷发展的“空白期”。以“人工釉”为主流制品的原始瓷发展为何会出现“空白期”,至今看法不一。除了所谓的战争因素屠杀工匠,秦统一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以及技术上瓷土、釉料、烧窑技术等客观原因外,原始青瓷的功能和性质值得探讨。从目前对墓葬、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情况看,原始青瓷生产的大宗产品是日用器皿,也是最基本的随葬品。发展到战国时期,以亭子桥窑为代表的高档原始瓷礼乐器烧制已经非常成熟。就原始瓷的礼器化现象,有学者主张不要用中原标准看待越民族礼器,要思考在中原礼器对越文化形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之前,当地贵族是否使用原始瓷礼器随葬。更多的学者认为,将仿青铜的原始瓷认定为礼乐器,是基于青铜的功能,如果从原始瓷角度分析,其性质可能更接近于明器。因其出现的时间与中原地区随葬用的仿青铜陶器比较接近。
8/15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