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 手机版 | 导航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longquan celadon

资讯

企业

图库

视频

百科

原创 证书查询

 青瓷饰品

 论坛 博客  微信公众号:青瓷网lqqcw_com

首页

展会

文化

技术

名家

导购

下载 青瓷商城 实验室 微博 更多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其它

青瓷之史研究

时间:2014-04-17 15:44:29  来源:龙泉青瓷网(老版本)  作者:佚名
 1、中国青瓷的主脉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仅就与河姆渡文化较为密切的原始青瓷而言,商朝之器,出土于黄陂杨家湾和清江吴城;西周之器,出土于潢川李老店、屯溪、丹徒;青秋之器,出土于金山卫、闽清、光泽;战国之器,出土于吴兴、杭州。在古越窑青瓷产地上虞又相继发现了东汉后期至北宋的遗址,这是令世人瞩目的。 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上虞小仙坛窑址的标本进行了测定分析,其烧成温度已达1310±20℃,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Fe2O3、TiO2的含量分别为1.64%和0.97%,抗弯强度(6个试样的平均值)达710公斤/厘米2。这些数据表明,东汉后期上虞窑青瓷已经成熟,上虞县曹娥江中游地区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三国两晋时期是越窑大发展时期,窑场数量从东汉时的37处猛增到140多处,龙窑长度地从10米增加到15米。这一时期的越窑器种类多,装饰丰富,成形工艺也有了明显的改进。特别是烧成,已能很好地掌握还原焰,使釉面呈现出一种青莹如碧的绿色光泽。由于越窑工艺上的精进,三国西晋墓中屡出精品,如南京清凉山"甘露元年"墓出土的青瓷羊,高23.4厘米,釉色清亮,体态雄浑;江苏宜兴西晋墓出土的神兽尊,高27.9厘米,制做极其精美。此外,越窑青瓷在当时已广为流传,河北省邢台镇西晋墓出土的青瓷狮和辽宁省辽阳上王村西晋壁画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就是例证。这一时期的青瓷有不少都注有铭文,如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的一件青瓷涤器,腹部刻有"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样;江苏省金坛县出土的青瓷扁壶,腹部刻有"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柙者也"字样;在一些青瓷堆塑罐上另有"会稽出始宁"等字样。这些铭文不仅说明了越窑的知名度,还暗示了当时名匠名作辈出,并由他们(或它们)将制瓷技术传播推广,促进了我国早期制瓷业的发展。 在浙江越窑区的古窑址,除上虞、余姚、宁波、温州是东汉者外,发现唐以前窑址的地方有:孙吴者五县市;西晋者七县;东晋者十县;南朝及隋者十二县。 唐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是瓯窑、婺窑和越窑,由于三者都生产在浙江古越地,所以将之统称为越瓷。《新唐书・地理志》说:"越州,会稽郡中都督府,土贡瓷器"。《旧唐书・地理志》载"越州中督府,武德四年(621年)置越州总管,管越、嵊、姚、鄞、浙、纲、衢、 毂、丽、岩、婺十一州。武德八年废鄞州为贸 阝县,嵊州改为剡县所属。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所以产贡瓷的越州,宜以天宝定制为准,应包括会稽等七县。 唐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开辟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烧造局面。南越窑青瓷由于所用原料精淘细练,胎质紧密,气孔率较小;由于采用匣钵烧制,器物光洁夺目、端庄规整;又由于施釉技术的提高,釉药厚度达0.2-0.5毫米,釉面较前更晶莹滋润。为此,唐代文人学士多喜用越瓷,陆羽《茶经》中曾描绘它胎质类玉,光洁类冰,悦目怡神。赞美越瓷之最全面的是陆龟蒙和徐寅。徐氏《贡余秘色茶盏诗》中云:"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陆氏《茶瓯诗》则称道"岂如王圭 璧姿,又有烟岚色",成为千古名句。 唐越窑青瓷品种丰富,瓶、壶、碗、洗、尊、炉、渣斗等应有尽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形式。以碗为例,有侈口、直口、敞口、五葵瓣口、五花瓣口等。小件器皿因受当时金银器的影响,在晚唐时期出现了刻花装饰,线条豪放有力。 李唐一代,经济昌盛,手工艺品大量出口。就越瓷而言,日本东京仁和寺、奈良法隆寺和福岗县筑紫郡水城村大字通古贺字立明寺,都曾发现唐越窑瓷器。七世纪印度最繁荣的布拉明那巴故城,也曾出土唐越瓷碗。阿拉伯撒麻刺和拉吉斯故址亦出土了越瓷残片。九世纪埃及开罗南郊伐斯特也出土了越窑残器,还有刻划荷花、凤凰纹样者。九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苏雷漫游中国,851年写游记,极力赞扬中国青瓷。英文"中国"即"CHINA"一语,可溯源于此。 唐越窑窑址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有二十余处,这说明了越窑当时的盛况。唐越瓷以西安总章元年李爽墓出土的越窑瓶为最早,其后出土于越州及邻封者有七处。 做为中国陶瓷的主流,五代越窑仍继续烧造,其窑址在余姚上林湖及上虞都有发现。吴越御窑烧造的秘色瓷最著名,吴越王钱氏在893-978年间供奉北方的后唐、后晋、辽及北宋,载入《十国春秋》、《吴越备史》、《补遗》及《宋会要》等书,一次贡瓷多至一万一千余项。宋人周辉《清波杂志》、曾忄造《高斋漫录》都谈到"越州瓷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 出土的五代越瓷,有年款者:余姚发现"下林乡使司北保龙德二年(922年)题记的青瓷筒式罐;连云港玉带河发现吴太和五年(933年)海州刺史赵思虔夫人王氏墓,有三瓣和五瓣花口碟、碗,还有瓷枕;上林湖发现刻款永字,太平戊寅(978年)青瓷和印花五子灰青瓷盒;钱塘江畔施家山发现周广顺二年(952年)吴越王钱亻叔 生母吴汉月墓,有吴越御窑瓷器,质洁釉莹 ,有制于吴越王宗正四年(928年)者"。 唐越窑釉色,大多是青中泛黄,带有不成熟的还原气氛。五代则一改前貌,造一泓清漪的湖色,绿面匀净。在装饰上,五代继承并发展了晚唐的刻花技术,大胆采用浮塑与刻划纹相结合的手法,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生动的一页。就刻划纹饰而言,五代不仅有团花、鸡心、弧线文、点线文,还有蕨草、缠枝花、莲瓣牡丹;有相对的蝴蝶、凤凰,又有飞腾的云龙、亮翅的仙鹤,或写实逼真,或富有诗意,为耀州青瓷、临汝青瓷和龙泉青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越窑入宋以后,渐渐衰落。其原因是,北实宫廷用瓷(汝窑、钧窑和汴京官窑)地位的确立和民窑中北方定窑、南方建窑之兴起。
        2、越窑入宋的地域形式 公元960年,后周王朝的大将军赵匡胤在黄河岸边的陈桥驿,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开创了长达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时代,并以汴京(河南开封)为国都。 平缓坦荡的中原大地,既没有山河之固,也没有天险可守,诸多的不利因素,使得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之初曾萌生过追寻汉唐盛世,迁都长安抑或洛阳的想法。然而一班大臣和亲王辩论的结果,终因汴京得运河槽运之利,通往江南之便而放弃了这一念头。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深知无险可守卫的汴京要保有社稷,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禁卫军的道理。于是乎打开国库,以巨额资财和国力,"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数十万禁军连同眷属驻于京畿,使得宋代京城人口达到创纪录的一百六十万。汴京成了那一时期世界著名的大都会。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异常发达,伴随着商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介入,北宋京城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革命"--隋唐时代政商严格分离的封闭式的"里仿制",为政商不分、政商相融的敞开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商业区已不受"里"、"仿"之限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居民住宅与商业店铺交互错杂,甚至在皇宫外政府机关集中的"御街",也是一个热闹的商业中心,幌子招展,叫卖声声,茶坊饭庄比比皆是……。这种北宋遗风,在今天依旧可以感受到。八十年代建成的"京都御街"再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所描述的繁华京都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宋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唐有厚葬习俗,墓窟中有三彩器、瓷器、金银器和壁画,壁画中所表现的多是"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所奉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而宋墓则不同,壁画内容以家庭居室生活场景为主。这是意识的变化,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建筑、陶瓷、文房用品、印刷、酿造、纺织等手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就陶瓷而言,首先是要满足宫廷的需要,其次是供给一些达官贵人,再其次是民间生活用瓷。据宋人笔记、话本记载,宋时的酒楼茶坊都悬挂名人字画,以美器美食为召。形成了饭店用青瓷,饮食担子用白瓷,饮茶斗茶用黑瓷的社会习尚。 北宋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意见和争论较多的时期。以青瓷为例,《中国陶瓷史》称"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同时或稍晚仿烧耀窑青瓷的有河南境的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广州西村窑和广西的永福窑等,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这种看法,本文是不能同意的。因为,早在南宋时,陆游就曾指出:"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余姚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老学庵笔记》)。从黄堡镇遗存的早期标本又可以看出,唐耀瓷尚无定形(受鼎州窑的影响),五代的则略有规范(仿系吴越御窑贡瓷),到北宋初期式样虽有所增多,但在造型、工艺、釉色和装饰上,仍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唐耀州窑"一语,提法欠妥:"同时或稍晚仿烧耀窑青瓷的……北方青瓷窑系"一语,就显然缺乏证明和论据。所以本人认为,下面一种看法似更清晰和正确:中国青瓷的杰出代表--越窑,入宋渐渐被淹没,成为历史的陈迹。脱颖而出的陕西耀州窑、河南临汝窑和浙江龙泉窑,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鼎立于西北、中原和长江以南;又以其牢固的地位,主宰着宋、金、元三代瓷业的生产。本文重点阐述的,即是这三大青瓷窑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以上信息来源互联网或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dmin@lqqcw.com我们将核实后删除。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钨钢修坯刀(图文)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