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陶瓷器焙烧时器物与器物、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以耐火粘土制作。呈环形,上、下面一般较平整。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则随时代和间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圈出现于东汉晚期或稍后,后来逐渐流行。垫圈较垫饼直接接触器物面小,用料小而轻;支点均匀、稳定性能好、取放方便、但加工费时、容易损坏。(见图467) 支圈:覆烧窑具。以瓷土制作。呈圆圈状、圈内侧有垫阶,截面为“L”形。使用时,平放一枚支圈,将一个口沿无釉的芒口碗等待烧器物坯体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接着在支圈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照样在支圈垫阶上扣置待烧器物坯体,如同码放蒸笼依次上叠,数量不等,发现最多的有叠置32个支圈的。支圈覆烧工艺始创于北宋中期定窑,很快就被磁州窑等北方的一些瓷窑相继采用。在南宋时传到了南方景德镇等地的瓷窑。定窑等处是将支圈连同所承装器物置于筒状匣钵内装烧。景德镇窑则有所不同,它的支圈是叠置在与支圈规格相同的底座上,上面加盖,在支圈组成的圆柱体外侧涂一层耐火泥,用以粘接支圈和密封空隙,然后直接入窑焙烧。支圈覆烧工艺对减少器物变形,保证产品质量,增加装烧密度、提高产量、节省燃料、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对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支圈覆烧法烧制的瓷器,口沿无釉,即芒口,使用很不方便、也影响美观。再加上支圈对原料要求高,并且都是一次性使用。用量大,成本较高。所以,支圈覆烧法北方在元代,南方在元化以后就基本被废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