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瓷 亦作“ ”,俗作“瓿”、“磁”、 。“瓷’字始见晋吕忱《字林》,但原书已佚,用于文字则肇自晋潘岳《笙赋》,“倾缥瓷以酌酃’。六朝后诗文用此字者益多。我国自商代即有原始瓷器的生产,至汉已趋成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所产瓷器的精致美观与花色品种之多,占世界第一位。参见“瓷器”。
瓷石 瓷石经过粉碎后也叫瓷土,是制作瓷器的最主要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并有包含长石,三氧化二铝等的硅酸盐岩石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纯净瓷石为淡绿色,无光泽,也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全部成分。 由于不是单一的矿物岩石,其矿物与化学组成比较复杂,性质差异很大。外观有白色、米黄色、青色等,呈致密岩石状。含有构成瓷的各种成分,如所含的绢云母在常温起塑性作用,在高温中则起熔剂作用,而所含的游离石英起减粘作用,使得生产瓷器的三种作用兼而有之,制出的瓷器透明度和光泽均好,故很早就成为生产瓷器的原料。可以单独制瓷,也可以配合部分高岭土制胎。单独制瓷因含易熔成分多,成瓷温度低,易于变形,成品的热稳定性亦较差,故瓷质较软。瓷石采集后,须经舂细、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制成砖状的泥块。此种泥块俗称“不子”或‘白不子’。有些矿区,如瑶里、三宝蓬的瓷石又适用于配釉,故也称“釉石”。我国瓷石原料丰富,江西的南港、三宝蓬、余干,安徽的祁门,湖南的马颈坳,麻坡,福建的德化,山东的大昆仑等都盛产瓷石,景德镇使用的瓷石范围极广,如瑶里、三宝蓬、寿溪坞、南港、余干、乐平礼林里、祁门横路头等。祁门瓷石,产于安徽祁门,原矿为石质,色白带褐色,含较多的石英,可配上等瓷坯。三宝蓬瓷石,产于景德镇三宝蓬,原矿为白粒岩,带淡灰褐色,熔融温度稍低,可配瓷坯与釉用。南港瓷石,产于浮梁县(今景德镇市),原矿为石类,颗粒较细,可配中上瓷坯用。余干瓷石,产于江西余干,原矿带淡灰褐色,可用于配中等瓷坯。 瓷板 亦称“瓷板画”、“瓷象”。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品。烘烧后,画面永不褪色。产于江西。清末源于景德镇。是在中国的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特制的瓷用颜料,以乳香油和云香油调色。
一种既可玩赏又可实用的器物,明代即有制作,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十分流行。器型长方不一,可作插屏,亦可镶嵌在桌、椅、床等器具上。康熙以青花,五彩为多,雍正、乾隆则以青花、粉彩为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花卉、鸟,瓜果,群仙博古图等。当时的青花瓷板曾远销欧洲各地。 瓷骨 见“瓷胎”。瓷胎也称骨或瓷骨,指未上釉烧成的瓷器,景德镇亦称“涩胎’或“石胎’。现在也泛称将要彩饰的白瓷。
瓷箫 瓷质乐器。是德化瓷中特艺珍品之一,早在明代就著称于世。清陆廷灿《南村随笔》中记载,德化窑生产的瓷箫,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其声凄朗,远远超过竹箫的音色。 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曾在史书上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