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定窑: 宋代瓷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其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1951年故宫博物院调查,1960~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进行发掘。定窑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为宋代名窑之一,元代以后衰落。可分为早、中、晚3期。
早期 为晚唐五代时期。曾发掘一座五代的窑炉,窑室平面略如马蹄形,长5.8米,宽2.6米,由烟囱、窑床和火坑3部分构成。用木柴作燃料,尚未用煤。窑具有筒式匣钵、漏斗式匣钵、圆形垫饼、三叉形支具、垫环和楔子等。出土的瓷器中有平底碗,外部施黄褐釉,里部施白釉,胎质较粗,胎釉之间敷有一层化妆土。比平底碗稍晚的有白釉碗,碗身作45度斜出,宽圈足形如玉璧,胎釉均较白,是典型的唐代器物。五代时碗的式样比唐代多,盘有四瓣莲花式,有对鹿纹枕及高足炉。
中期 为北宋时期。这是定窑的最盛期,形成了自已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窑址中的宋代地层内普遍发现煤渣,说明已用煤作燃料。在作坊遗迹中有搅拌瓷泥的砖砌长方形槽,有印花用模子、匣钵和大量专为覆烧用的支圈。说明此时普遍采用覆烧的装窑方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窑址中出土的瓷器,以碗盘居多,都是白瓷,胎土细腻,釉色润泽,白中略闪青黄或灰黄,口沿因覆烧而不挂釉,即所谓的“芒口”。器内壁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的技法装饰花纹,花纹图案布局繁复而严谨,层次分明,以各种花卉图案和各种动物形象为主,当时还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瓷器,发现有刻划“官”、“尚食局”、“尚药局”和“五王府”等款的瓷片,为宫廷烧造的瓷器上的花纹多为龙凤图案。另外,在窑址中还发现有少量的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片,即文献中所称的“黑定”、“紫定”、“绿定”。
晚期 为金元时期。北宋末年窑工部分南迁,定窑陷于停顿。大概在金代大定以后,定窑才恢复生产。窑址中曾出土过有金大定与泰和纪年的印模,此时的印花装饰仍具很高水平。出土品上的印花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鹭鸶等纹与大定泰和纪年印模纹饰类似,吴牛喘月纹饰题材与陕西耀州窑出于金代层次者相同,碗里印花卉纹并凸起6条直线分为6等分的布局,金代比较流行。到了元代,龙泉青瓷定窑逐渐衰落,高质量的白瓷很难见到,只发现白釉粗碗,里心用黑彩书写一个字。
宋定窑以白瓷驰名于当时,器物又多饰以刻花、划花和印花,对当时各地瓷窑有较大影响。有的模仿器形,有的模仿纹饰,覆烧方法也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并形成以定窑为主的定窑系。已发现属于定窑系的瓷窑有河北临城窑、北京龙泉务窑,山西有平定、介休、长治、太原、榆次、河津、盂县、交城、阳城、霍县(见)等窑,江南地区受定窑影响的有景德镇、吉安等窑(见、),采用覆烧方法烧青白瓷的瓷窑,在浙江、福建、湖南和湖北等省都有发现。 磁峰窑: 磁峰窑,位于今彭州市(原彭县)磁峰镇,以烧仿定白瓷为主,主要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由于其产品在造型、纹饰、釉色、胎质等方面都与定窑有相似处,所以一般将其归入定窑系。磁峰窑的酱釉产品,应是受到定窑影响而烧制的仿紫定产品。这类酱釉产品,虽然数量较少,但在窑址中也有发现。1976年,四川省博物馆魏达议先生就曾在窑址中采集到此类酱釉器物,他在《四川彭县金城窑白瓷》一文中说:“釉色为灰白色或乳白色,也有器内为灰白釉,器外为赭色釉,这是极少数。”(注:金城窑,即磁峰窑,见《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魏达议先生所说的器内为灰白釉器外为赭色釉的器物,即笔者本文所说的器外施酱釉而在器内施白釉的器物。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在1977年的试掘、1978年的调查以及2000年的正式发掘中,都未发现这类酱色釉瓷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类酱釉产品的生产数量极少,在窑址中不易发现。 酱色釉,又名紫金釉(也有的称赭色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其釉色介于柿色和枣红之间。酱色釉瓷最早创烧于宋代北方窑口,目前已知宋代烧制酱色釉瓷器的窑口有定窑、当阳峪窑、耀州窑、介休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以及四川的磁峰窑、金凤窑、西坝窑和重庆涂山窑等。其中定窑、当阳峪窑和耀州窑的酱色釉瓷质量最好,而其他窑口的酱色釉瓷多产自以烧黑瓷为主的瓷窑,器物胎质较粗,质量远逊色于前者。宋代酱色釉瓷器的普遍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而烧制的产品。 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 关于紫定问题,虽然目前争论较多,尚无统一意见,但多数人都习惯将定窑酱色釉称为紫定。这种酱色釉的色调有多种,有的呈酱红色,因而也有人认为定窑酱色釉瓷即文献所载之红定。据宋代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载:“(宋)仁宗一日尝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见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此外,在宋代周辉所著的《清波杂志》中也曾提到“定州红瓷”。定窑酱色釉瓷除在窑址中发现实物标本外,在各地墓葬和窖藏中也有出土。目前所见的定窑酱色釉瓷器的主要器型有碗、盘、盖碗、瓶、罐、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表面为酱色,釉表与胎之间有黑色的基础釉层,器表多为素面,仅少数器物有印花装饰,有的器物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 乐清窑: 南朝至宋代瓷窑,窑址在乐清。1958年发现白象乡馒头山南朝时期青瓷窑址。1961年在大荆区屿后村又发现一处宋代窑址,位于县城北65公里雁荡山北麓大荆镇以西2.5公里的屿后村。烧青釉瓶、壶。器形较大,壶小口,短颈、鼓腹、平底,最大径在上腹部,肩部饰有双系或多系,一侧有管状短流。有些器物肩部饰以褐色彩绘图案及“东岩”等文字。胎质粗糙、质地坚硬、呈灰白色。釉层薄而浅,釉面光亮,同类产品在附近的温岭县和温州市东郊也有发现。这类产品的釉色及彩绘特征既不属于瓯窑系统,也不是越窑系产品风格,具有独立的地方特色。 奉化窑: 浙江沿海地区南朝至宋代瓷窑,1958年在奉化白杜乡孙候村发现窑址,采集到南朝至五代时期青釉标本。70年代又陆续发现几处五代至宋初窑址。主要分布在西圩、尚桥等处。标本有南朝青釉碗、唐代青釉罂瓶,五代注壶、莲花盘等。奉化窑在一定程度上受越窑影响,烧制的青釉瓷器具有越窑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