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穴窑:陶窑窑炉形制之一。最早的资料发现于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流行于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同时期基本不见。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较狭长、略呈甬道状,后部设火道。窑室位于火膛的前方或斜前方,平面略呈圆形,直径l米左右,室壁上部逐渐收缩,封顶时留出排烟孔。窑室底部,即窑床上设置火眼,均匀分布于周围。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 竖穴窑: 陶窑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期继续使用,此后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取代。竖穴窑是在生土层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呈圆形袋坑状或圆形、椭圆形竖坑状、上面设有垂直或沟道状火道。窑室位于火膛的上方或斜上方,平面呈圆形或近圆形、宽1~1.5米左右.,上部逐渐收缩,封顶时留出排烟孔。窑室底部即窑床上设有分布均匀的火眼。龙山文化、商、西周时期普遍有窑箅,窑箅上设火眼。烧窑时,火焰从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