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关于浙江龙泉周边地区历代仿龙泉青瓷生产的资料,觉得“土龙泉”三字很有意思,它与龙泉青瓷千年制瓷史上南宋等朝代求质不求量、不惜工本追求艺术效果的传统相悖,这类龙泉产品量大质次,属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具,学术界通称为“土龙泉”。 历史的巨人总是为后人多多少少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物质残羹,今天我们看到的土龙泉就是这样一种时空原生态,诠释的是下里巴人的生活原貌。 回溯岁月,历朝历代都有“闲人”有“闲心”尊贤爱古陶冶情操,而广大的老百姓种田吃饭,与王孙贵族的阳春白雪格格不入,那些釉水如玉,光可鉴人的梅子青龙泉基本上是特等陶瓷进贡或外销,供贵族和有钱人使用欣赏,相反,大批普通人家使用的便是“土龙泉”,这样的碗就是打碎一沓也决不心痛,有龙泉学者指出,工艺粗糙的龙泉青瓷都是龙泉以外的窑口烧造,笔者认为稍有不妥,龙泉本地窑口官办官窑也好,官搭民烧也好,民搭官烧也罢,民窑的普通瓷器生产无论技术或是美学观点都已经成熟,釉料质量好,瓷土多掏洗几遍,胎料陈腐时间长一些,制作时精心到位,加上各道工序严格把关,烧造出来的自然是上等级的好龙泉,而见缝插针,因时因地因情而烧的普品,成本上比较节省,价格卖得便宜,这些龙泉的质量比外地的“土龙泉”自然要高,至少在做工上技术成熟,胎体细密,严格说龙泉当地也有粗制滥造的青瓷,更何况朝代更迭之时的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不见得瓯江两岸的龙泉窑天天热火朝天、烟雾腾腾都出“梅子青”,产品分等级是一定的,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龙泉当地还是外地,每个窑口都会有龙泉精品,只是精品在量上多少而已,所之,划分等级龙泉和“土龙泉”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加以分析,从数量上我们必须承认,无论龙泉市或是福建、江西省等的普龙泉,使用量大大多于等级龙泉,这是客观的,后人把玩的只是一部分精品龙泉,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相邻的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安仁等外,庆元县的上 ,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现在温州范围内的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今年5月在龙泉市与云和县交界的地方安仁窑、安福窑考察时发现,凡是有溪水能陶洗瓷土的地方就会有窑址,因此对那些露出地面的元明龙泉瓷片,当地农民司空见惯,种庄稼时还嫌累赘,搁脚又费农具,一般理将出来堆放于田埂上、角落里,根本不当一回事,而千里迢迢寻宝而来的龙泉爱好者一见如故,纷纷俯身与古人对话…… 历史上龙泉窑学者一般认为,以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为中心窑区(含金村、溪口)的青瓷质量最高,当然,好的窑址都在当地文物、公安部门的保护监督之下,不能容人随意挖掘,为此龙泉市公安局每年需要处理一些盗挖者,并依照文物法规定处以治安罚款与刑罚,这不由得联想到千百年传承至今的那些“土龙泉”,市场上屡见不鲜,价格也不高,品相稍好的100至200元,明代、元代较常见,大家为什么见怪不怪?如碗、钵、罐、梅瓶等百姓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物,只要品相好看还是值得收藏的,也会有经济回报。这类青瓷窑口福建、江西较多,可能囿于当初山区交通、成本等因素,制瓷者学习龙泉烧造方法,就地取泥,加工成器,烧而为瓷,对此,考古陶瓷界一直未有正规的区域定论,最早提出有别于龙泉当地青瓷称“土龙泉”的是龙泉专家陈万里先生,我认为,“土龙泉”概念既要有别于龙泉当地大窑、金村、溪口、竹口等窑的产品,也要区别于庆元、云和、遂昌、温州永嘉等系列外围龙泉窑的青瓷,如学术上称“龙泉东区”的安福、安仁、莘坊等窑口,根据目前已知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同安汀溪等地的仿龙泉窑址发掘报告,加上江西吉州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近年来人们对外围龙泉又有了新的认识,吉州古窑址在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故习惯上“吉州窑”又称“永和窑 ”,据历史记载:宋代永和就因瓷器业的发达而成为当地著名的城镇,时为“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金凤桥地杰人稠,鸳鸯街衔歌宴舞”,“名公钜卿来游其间,必有歌咏,以记其胜”的繁华陶都。 江西吉州窑开始于唐五代,兴盛于南宋,元未停烧,烧制品种较多,木叶贴花、兔毫纹黑盏最负“斗茶”盛名,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永和窑亦有大量仿龙泉青瓷生产,包括元、明代时期,历史上曾对吉州窑是否仿浙江龙泉众说纷纭。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那么一大批的无论胎泥到釉色等工艺都较异类,总体感观不及浙江龙泉地区窑口普品瓷器的青瓷存在,基本上为粗糙的龙泉碗、碟、罐等,这种青瓷在浙赣交界的衢州古墓中时有出土。过衢州即为江西,江西吉州永和窑1981年发掘,窑址上发现了明代以前大量仿龙泉青瓷的文化堆积层。但是出土的青瓷标本因种种原因不能完全证明历史原貌,为解开仿龙泉这个悬念,当地文物部门又从1992年起经过长达8年对吉州临江窑考古发掘,终于有了可靠的史料,解决了“土龙泉”悬案。临江窑址出土所仿烧的龙泉窑实物丰富,文化堆积层明晰,品种包括元、明两代的龙泉,除碗、盘、盏、高足杯外还有龙泉大缸等器型,其中碗较多,整体粗糙,制作随意,胎料灰白,釉色悔暗,器壁厚重,有相当部分类似吉州窑黑盏工艺,临近足底部分不挂釉,有的为了叠烧成本,如碗底内不上釉,其制作符合元代风格,也有专家认为吉州窑青瓷可能不及福建同安窑的仿龙泉“珠光瓷”靓丽。 福建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同安窑仿龙泉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同安汀溪窑系列有浦城窑、建阳窑、莆田窑、仙游窑、南安窑和漳浦窑等,受到浙江龙泉窑的影响,产品工艺特征大同小异,其胎骨呈灰白、浅灰乃至青灰色,质地比较坚硬,釉层较薄,一般玻璃质感较强,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有的厚薄不匀或釉水垂流,釉面开细小冰裂纹,也有少量不透明的,釉呈青黄、黄绿和青灰色,也有少量青绿莹润的釉层略厚,莹润如粉青、梅子青的一类。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到同安考察时,将宋元时期与汀溪窑风格类似的仿龙泉青釉刻划花间篦点、篦线纹的福建窑统称为“同安窑系”,也亦是收藏界所说的“土龙泉”。 最近笔者在杭州文体古玩市场发现10来只类似这样的“土龙泉”青瓷碗。初看像宋金村窑划花折扇纹龙泉碗,店主开价3500元一只,釉色虽也葱绿,但手感特别干燥,文饰刻画无力,胎足呈灰色,质地较紧密,拟为福建同安窑青瓷,另外浙江黄岩城关镇附近的沙埠镇宋元时期古窑亦有青瓷烧造,器型和釉色和工艺类似龙泉,也可归属“土龙泉”青瓷系列。 以上是对龙泉偏窑和“土龙泉”的一点粗浅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同时恳请网友和专家给以指正和补充,若方便的话,请帮忙上一点相关事物照片,以便给大家有一个正确完整的龙泉印象,谢谢各位。 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