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开始,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进入隋唐,青瓷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浙东北地区,通称越窑。在近千年时间里,越窑青瓷的技术得到不断改进;此期品种繁多,流通面极广。日本东京仁和寺、福岗立明寺、奈良法隆寺、印度布拉明那巴故城、阿拉伯撒麻剌和拉吉斯故址均出土唐越青瓷。在唐朝时期,刑瓷兴起,陶瓷史上称“南青北白”。其中越窑青瓷仍牢牢占据中国瓷器的主流。引唐人陆龟蒙诗云:“如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可见当时使用越瓷已是一种时尚,人们以拥有“稽”(会稽山一带,处于浙东)杯而引以为豪。 唐末,局势纷争,连年战乱,越窑在“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兴起中没落。引《中国陶瓷史》语:“…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形成了一个与越窑面貌、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体系”。 北宋时期,此时中国青瓷的杰出代表――越窑,完成了其技术积累、技术传播、由点及面的历史使命,渐渐淹没。在制造技术由南入北的过程中,形成了浙江龙泉窑、河南临汝窑、陕西耀州窑鼎立于西北、中原、江南的局面。 南宋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因北方战乱连连,以致北方的瓷业趋于萧条。大批的艺人为避免战祸,随都南下,进而促使了南方瓷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在北宋中已露出头角的龙泉青瓷正式成为了青瓷的先锋代表,龙泉青瓷继承了越瓷,并进一步发展了青瓷。并从此开始树立了牢固的地位,主宰着宋、金、元三代的瓷业的主流。 从宋到元的这个时期,对外贸易活跃。青瓷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对中亚、欧洲瓷业的起步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瓷器的兴起和审美观的变化,几千年的自然之色开始由多姿多彩的青花、五彩等一起争艳吐芳,形成了多种瑰宝在瓷器殿堂中一起闪闪夺目。 而从晚清到解放前的这段时期,许多的中国传统工艺被严重破坏,青瓷便是其中一支。青瓷沦为断代之物!解放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青瓷工艺得到拯救,数千年的青瓷又重焕青春。直到今天,由于对传统工艺继承的严重不足和青瓷工艺的复杂性,青瓷艺术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每一件品相完整、釉色丰润的现代青瓷作品,均受到了爱好者的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