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 手机版 | 导航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longquan celadon

资讯

企业

图库

视频

百科

原创 证书查询

 青瓷饰品

 论坛 博客  微信公众号:青瓷网lqqcw_com

首页

展会

文化

技术

名家

导购

下载 青瓷商城 实验室 微博 更多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其它

青瓷之美

时间:2014-04-17 15:44:21  来源:龙泉青瓷网(老版本)  作者:佚名
中国叫“CHINA”,在英文里,“CHINA”又可以翻成“瓷”。是的,中国是瓷的故乡,瓷是中国的骄傲。

人们常常说“陶瓷”这个词,其实,陶和瓷是不同的。陶,用黏土烧的,炉温在800℃左右,一般不上釉(除了唐三彩)。家里用的宜兴茶壶,就是陶器。它易于吸水。世界各地都有制陶工艺,距今已经有一万多年历史了。

瓷是陶的进化,陶的升华。它以瓷土也就是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炉温在1200℃以上,上釉以后,高温烧制。

那天,在龙泉的卢伟孙工作室,你们每个人都小试身手,脚踩着机器,把一团泥玩得奇形怪状,这就叫拉坯成型。在这之前,要练泥;在这之后,要施釉(往往是多次施釉),然后入窑焙烧。每一步程序,都需要技术。制成的器物,几乎不吸水。

聪明的中国人,创造了聪明的瓷器,把外国人给镇住了。早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的商代,已经生产出原始青瓷;公元2世纪,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比较成熟的青瓷。外国人直到16世纪,才学到了我们制作瓷器的技术。

根据釉色,瓷器可以分为青瓷、黑瓷、白瓷、彩瓷四大类。家里的饭碗菜碟,就是白瓷和彩瓷。可我觉得,青瓷最美,青瓷最中国。

你们的感觉呢?

奔走在丽水的大山里,眼前是满目的青翠。树,深深浅浅,铺天盖地的;水,清清亮亮,缠绵萦绕的。难怪说,丽水是中国的“绿谷”呢。身临其境,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国十佳生态县中,丽水占了两个。一路行来,好像是在观看山水幻灯片,一幅又一幅,看也看不尽,看也看不厌!青瓷的颜色,不就是这里的山光水色吗?青绿,透亮,让你的眼睛啊,有说不出的熨贴、舒服。一阵晨雾飘过来,江面上氤氲着朦胧的粉青;一缕阳光照下来,小溪流又跳跃着灿烂的梅子青。粉青和梅子青,这不就是龙泉青瓷中最顶级的色彩吗?

5月2日,由美娟阿姨领着(她姓钟,蓝钟雷的钟,是什么民族你们还记得吗),我们参观了龙泉宝剑青瓷园区。进去之前,我们是“青瓷盲”,只接触过一些缺乏灵气的器物,对于青瓷真正的美,我们一无所知,也毫无感情可言;出来之后,我们大包小袋,抱着捧着,我们爱上了它!事实上,我们很快后悔了,后悔时间太短,买得太少!

陈爱民、卢伟孙,这两个名字最好记着,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他们也摇身一变,由后起之秀变成瓷界翘楚了。你们不也看到了吗,美院的学生正乖乖地跟着卢伟孙学手艺呢。

我们去的第三家是正聪青瓷研究所,毛正聪,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可惜你们吵嚷着去看宝剑,与真正的好东西擦肩而过。经由他的女儿毛一珍,我们买到了很多宝贝。现在,它们正静静地躺在上海锦秋的家里,想起它们呀,心里似一泓碧波轻起微澜,荡漾着暖意。





徐定昌,龙泉青瓷协会的会长,他的振昌青瓷所,是我们到访的第四家。他的儿子斯文有礼,看着很儒雅呢。这一点跟青瓷的品格相像。

接着,一场暴雨把我们锁定在夏侯文的陈列室和工作坊。而此时,你们正在车上斗得不可开交。

夏侯文,景德镇陶瓷学院科班出身,中国陶瓷工艺大师。这可是一个痴人。作品陈列室里,每一件器物都不外卖,他不舍得,担心在有生之年,“再也做不出这个效果了”。讲到火候的难以掌控,釉色变化的无常,他多次用了“残酷”这个词。这也叫残酷?听听,有点奇怪吧。确实,一件美器的诞生,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是不期然而然的,你有心栽花,花却不发。

老夏侯在国营龙泉青瓷厂工作多年,潜心于瓷,没出过大的风头,但积累了很扎实的功底。退休后,近几年,有了自己的窑,也正好赶上了青瓷重新崛起的好年景。他好创新,喜变化,厚积而薄发,时常玩出新花样。有时为研究制作一件器皿的胎骨、图案、釉水还原等工艺,历经数年,摸索与试验。有些作品,以绚烂逼真为荣耀,我们看在眼里,觉得过于花哨,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艺人对传承古老文化的一种追求。



他家有二子一女,一个小外孙。大儿子夏侯辉,在不少作品上,挂名在父亲后面;小儿子将在5月4日成婚,也是子承父业。年近古稀,子孙绕堂,而钱财又来得快,夏侯老人本可以安享晚年,可他却长年布衣粗食,非不能也,实乃无心顾及。

我们买了一只“双鱼洗”盘,花去1300元。难免有些心疼,一旁陪同的当地朋友却两眼放光:“你不买我就买了!”据说,这是“国宝”级作品,曾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于是,心中又一阵欢喜,打起了小算盘:没准,以后能指望着它发笔财?



最后,我们来到徐朝兴的寓所。这是一幢庭院式别墅,走在院子里,看到那些我们眼中的宝贝,随意地搁在泥地里,种着花草,积着雨水,当真可惜得紧。

好的青瓷,冰清玉洁,给人以“出世”的印象,可是雅器又偏偏可以俗用。这俗与雅的出入往返,正是中国文化的可亲可爱之处。

徐朝兴,那可是名头很大的人物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好几届全国人大代表。龙泉有四个大师,就这样,我们见识了其中三人的窑坊。要不是天公不作美,我们会开两三个小时车,到宝溪乡,拜访第四位国家级大师张绍斌,一个弃农从艺的民间制壶高手。唉,留个念想吧。

话说徐朝兴的夫人领着我们经工场,到仓库。路过厨房门口时,发现一只盛狗食的碗,正是精美的哥窑荷叶盏。哎呀!便宜了那只丑陋的草狗了。

对了,应该给你们讲讲哥窑和弟窑的传说。

走进上海博物馆,你会看到一个葵口碗,南宋时的龙泉工匠造的。乍一看,通体开冰裂纹,莫不是一只丐帮用的破碗?看看说明,再细细端详,你知道了,这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精品,非常罕见呢。

传说中,在宋朝的时候,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兄弟俩各主一窑。弟弟嫉妒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哥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就这样,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面全部开裂了。没想到,横七竖八的裂纹,毫无规则的开片,却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名窑。
“官、哥、汝、定、钧”,这就是宋代五大名窑的名字。再念一遍,“官、哥、汝、定、钧”,把它记住,关于中国古代瓷文化,这可是最重要的入门口诀。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清脆上口,很有音韵美感?对了,其中的哥窑,还有部分官窑,它们的那些裂纹和开片,就像古琴弹奏出嘈嘈切切的音符,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却又气定神闲,全无烟火之气。

弟弟烧的窑,也就是弟窑,出品的是没有开片的龙泉青瓷。我买了几件哥窑作品,日用瓷,说老实话,并不是太喜欢。我觉得那些所谓“金丝铁线”,多少有些呆板,釉色绿得发闷,使器物显得笨拙。不是那种可爱的笨拙,而是――弄巧成拙。相比之下,还是弟窑中的精品更加养眼。

后来才知道,我们现代的工匠,并没有全盘破解古代哥窑之谜。比如制胎工艺,古代用紫金泥淘洗后,拉坯成型,胎骨薄如丝绢,才1毫米左右,几乎可以随风吹落,而两面釉层厚度达两三毫米。就是这样的胎骨在高温中成器后竟能支撑住,不变形,成为了中国陶瓷业一件千古奇事。用这种方法烧制完成的器皿,自然是轻俏薄透,冰裂之声盈耳,让人爱不释手。一些古代工艺,现在还悬而未解,你们说,我们的古人是不是了不起?

不过,我也觉得,哥窑作品大概是需要岁月沉淀的。放置的时间长了,烟火气退了,笨拙变成了古朴,也许就会有看头了。不信,你们慢慢等,不着急。

你们要问了,为什么青瓷就产在龙泉呢?不是的,大江南北都有。别的不说,就在浙江,绍兴和宁波地区,有过越窑青瓷。越窑,那可是一个辉煌的名字啊。来看看唐朝诗人们留下的诗句吧――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郊的“越瓯荷叶空”,元稹的“瓯凝碧玉泥”,徐寅的“巧剜日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意境是多么美妙。其中有一种秘色瓷,前几年在陕西省的法门寺被发现。人们评价说,那是“惊世之美”。

越窑的兴盛期,是从东汉到宋代。入宋以后,它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专家考证后得出结论:“宁绍地区极度繁荣的农业所导致的燃料短缺和工匠雇值上升,敲响了当地制瓷业的丧钟,使其默默地消失于杭州湾南岸。”也就是说,树少了,人工贵了,越窑毁了。

越窑式微的同时,在更偏僻的浙西南,龙泉窑的窑火烧旺了。炉火一直烧到明代以后,随着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蓝白相间的青花瓷有了很大发展,龙泉青瓷才渐渐走下坡路了。

时光流转到了当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套用毛主席的诗词,我要说:“数青瓷精品,还看龙泉”。听说在宁波,现在也有人重新开发起青瓷,可我斗胆断言,成色不会太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去看当地的山水你们就知道了。那里的工农业太发达了,土地被过度开发,江河变得污浊浑黄――青瓷可是大自然精华的结晶啊,你们说,能做出好瓷吗?

青瓷的透亮,是山水的透亮。青瓷的雅致,是文化的雅致。在山峦叠嶂的丽水的山谷中行走,你的眼睛,吸满了绿色;在古老的廊桥、村舍、宗祠前驻足,你的心灵,感受到安详。你会觉得,青瓷是你和这里的山水人文交融的媒介。



5月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坐在锦秋的院子里,在银杏树下、蔷薇花旁,捧出远道归来的茶具,泡一壶来自庆元举水乡的绿茶,然后,闲闲地坐定。上海的大街小巷是多么嘈杂呀,上海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热闹,目不暇接的视觉的刺激,让我们成年人,觉得疲惫。这时候,青瓷来为我们解乏了。水,是清亮的,散着山野的香;瓷,是温厚的,器形圆润,没有任何矫饰。双手捧起小小的茶杯,贴近掌心,温暖流布全身,人也在霎时安定下来,雨过天青般的爽朗舒畅。相信我,手中就是一泓美玉。


名剑之光

5月3日晚,在庆元县县城的一张小床上,陈智为微起鼾声。低头一看,这小子双手紧握住一柄剑。剑鞘泛着金属光泽,上嵌“宝石”。这是“中正剑”。

掰开小手,取下佩剑,挑灯看剑,片刻,入匣。

回头捏了一下那只肉鼻子,觉得很可笑。先前问你中正是谁,你大声说:“毛泽东。”你厉害!

十来岁的小男孩,除了电脑游戏,剑!那是你们此行最大的兴奋点。

在龙泉,有无数剑铺作坊,有人赤着上身,铁锤在空中舞动翻飞,乒乒乓乓,火花四溅;有人低着脑袋,手捏一把刻刀作笔,画着什么龙飞凤舞日月光华,还随口向你们自卖自夸。你们看了半晌,不知是激动还是扫兴。眼前这些人,似乎太过平常了。武打书里,铁匠往往是高人,剑铺更是暗藏杀气――不过,这些都是书上瞎说的,当不得真。



龙泉的剑出名,可在龙泉却没有出手买。到了庆元,我们夜访欧冶刀剑厂,这一行,遂使竖子满载而归。捧举着宝剑、鱼贯而出的时候,你们不由自主把胸脯挺了起来。为人父母的一看,恰恰是,真儿郎,豪情傲骨,剑胆琴肠。中正剑,倚天剑,男儿身手堪许、名剑刻鸥船――啊呀呀,打什么时候起,你们奶口小毛头,自我膨胀到这个地步啦?只缺把饮血狂刀屠龙刀,你们就可以杀出江湖,掀起血雨腥风了!



还没等回到上海,你们就被打回原形,奉命坐在宾馆里写游记。还是那个一肩挑起前途命运的青灯黄卷小童生,我们寄予无限重望的乖乖小宝贝。

倒是那位叶老板,在生意场的险恶江湖里,混出了一点心得。他把金庸笔下的伤人利器,差不多全注册在欧冶公司名下了。就连欧冶二字,也是靠古人的名号赚钱的巧计。我猜,叶老板是个武侠迷。可他说,他不读金庸。

欧冶是谁呢?翻来找去,我把他的事迹查找到了,摘抄下来,告诉你们。

欧冶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铸剑高手。奉命替楚王制造宝剑。于是,他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希望能够找到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造出利剑来。

最后欧冶子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就凿池储水,即成剑池。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火,铸成剑坯。

可是没有好的亮石磨剑呀!欧冶子又跋山涉水,干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他发觉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于是焚香沐浴,素斋三日,然后跳人坑洞,取出来一块坚利的亮石,用寒泉之水慢慢磨制宝剑。

经两年之久,欧冶子终于铸剑三把:第一把叫作“龙渊”,第二把“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楚王见剑大喜,乃赐此宝地为“剑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县,就以第一把宝剑为县名,叫“龙渊县”。后来,因为要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渊”字,改叫“龙泉”,一直叫到今天。

关于欧冶,《吴越春秋》还有记载:“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大三小二: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豪曹,四曰鱼肠,五曰巨阙。”秦客薛烛善相剑,越王取剑示之。取湛卢,薛烛曰:‘善哉!衔金铁之英,吐银锡之精,奇气托灵,有游出之神。”

对于欧冶子的才能,楚王和越王都佩服,争相礼聘他。所以古人说:一技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以上信息来源互联网或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dmin@lqqcw.com我们将核实后删除。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钨钢修坯刀(图文)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