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 手机版 | 导航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longquan celadon

资讯

企业

图库

视频

百科

原创 证书查询

 青瓷饰品

 论坛 博客  微信公众号:青瓷网lqqcw_com

首页

展会

文化

技术

名家

导购

下载 青瓷商城 实验室 微博 更多
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其它

龙泉官窑:青瓷“皇冠”上的明珠

时间:2012-10-28 20:21:36  来源:龙泉青瓷网(老版本)  作者:
在不少人看来,明初龙泉官窑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重大发现。确实,这好比一座繁华城市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不为人所知,然而有一天它却突然暴露在人们面前,人们为曾经的辉煌而惊叹,历史便成为一种奇迹。明初龙泉官窑的发现意味着龙泉窑的历史将被改写,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明初官窑的全貌,不仅有景德镇官窑,还有龙泉官窑。

  “大明处州龙泉官窑是个令人激动的大发现,这既是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它又一次将龙泉窑的辉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热爱龙泉窑青瓷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叶英挺

  “龙泉窑历史悠久,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赞为‘真世界最佳者’,誉满全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

          ――朱伯谦

  小档案

  叶英挺:浙江遂昌大柘人,1979年高中毕业考入龙泉师范学习,期间迷上了青瓷,师范毕业后开始走上青瓷收藏之路。

  20多年来,他对处州龙泉窑青瓷十分痴迷,长期徜徉在青瓷的王国里潜心研究与收藏。他以自己独特而理性的眼光,搜集收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处州青瓷珍品,同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他还在《中国文物报》、《收藏界》等报刊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并已编著出版《梅子初青――龙泉窑青瓷图集》和《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两本著作。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营青瓷博物馆。由叶英挺创办于2004年,并于2005年11月7日正式开馆。它位于丽水市花园路怡景花苑会所二楼,周边环境幽雅,馆内各项设施齐全,展厅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馆藏青瓷精品1000余件,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宋、元、明、清,应有尽有,自发现明初龙泉官窑后还设立了“大明处州龙泉官窑特展厅”。其中不少精品为国内外所罕见,不但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龙泉窑青瓷的发展脉络,是丽水市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是打开我国青瓷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是世界了解中国青瓷的一个窗口。

  发现篇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明初龙泉官窑的发现者叶英挺不仅是一位民营企业家,而且还创办了丽水市第一家民营博物馆――处州青瓷博物馆。不少人在获悉明初龙泉官窑的发现者竟是民间收藏研究爱好者时,都感到非常惊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应该由官方来完成似乎更合理。

  其实,叶英挺早在十年之前就开始关注相关问题,可以说也是十年磨一剑。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迷上龙泉窑青瓷收藏,二十多年来活跃于收藏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圈子里也是个行家,平时也有不少人登门请他“掌眼”。

  由于叶英挺自己搞收藏,因此也十分关注各地的拍卖信息。他首先注意到近几年一些国际大拍卖行上亮相的一批明初龙泉窑精品。这批精品做工精湛,成交价远远高出一般龙泉窑青瓷,如苏富比2003年10月26日在香港拍卖的“早明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高33厘米)成交价竟达454万港币。这批瓷器为何能拍得如此高价,明初龙泉窑竟还有这样的精品?这些年来,叶先生一直寻寻觅觅,以期能有所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4月的一天,叶英挺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的“鬼市”(即晓市)上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一批瓷片,同时在龙泉大窑找到了明初官窑遗址。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欧阳世彬教授就曾感叹,像这次的青瓷片流入市场,如果原来没有思考,没有研究,尤其对景德镇官窑情况也不了解的话,就会错过时机去抢救,与如此宝贵的东西擦肩而过。

  叶英挺十年磨一剑,他的这个惊人大发现,也正印证了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的那句话――“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官窑:考证篇 不入寻常百姓家的官窑瓷器

  所谓官窑,就是由皇家自行建造,并派遣朝廷官员管理烧造瓷器的窑,其服务对象是宫廷,正式的官窑从南宋开始。叶英挺在经过反复考证以后认为,明初龙泉官窑的设立也是有历史基础的。龙泉窑在五代时就曾为吴越钱氏王朝烧造“贡器”,从宋到元,龙泉窑一直与宫廷有着联系,如南宋龙泉窑青瓷中有一批“仿官”器,很多人认为南宋龙泉曾设立过官窑,这至今还是个悬而未决的谜。

  根据《元史》记载,至治初年元朝廷曾于江浙行省烧造祭器,指的应该也是龙泉窑。从龙泉窑的这些历史来看,它在明初被宫廷看中并被指定为官窑是非常自然的,明初龙泉官窑器也是对南宋龙泉仿官器、元代宫廷祭器青瓷的继承。

  为了维护皇权的神圣和尊严,官窑器一般是与民间绝缘的。明早期官窑的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其烧制工艺、具体生产状况都是对外保密的,烧完后不仅次品、贡余品要砸碎深埋,就是窑炉也要被毁掉。由于官窑垄断了优质瓷土和原料,劳役天下能工巧匠无偿使用,加上分工细致,生产不计成本,制作技术熟练精湛,所以“官器”代表着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就在今天看到这批明初龙泉官窑器时,我们都不禁啧啧称奇,或许这就是官窑器的魅力。

  对于穷奢极欲的宫廷生活来说,在器用方面可能更看重青铜器、金银制品和玉器,但随着瓷业本身的发展,瓷器也登上大雅之堂,在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永乐帝朱棣,就曾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瓷碗。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青瓷除少量供宫廷日用外,主要是用于宫廷祭祀和对外赏赐。

  自宋以来宫廷祭祀就逐渐流行用瓷器,元代祭祀也用瓷器,考古发掘蒙古皇族的祭祀遗址中就曾发现不少瓷器残片。出身贫穷的朱元璋,更是在开国之初就规定“祭器皆用瓷”。当时的皇家祭祀将祭器的颜色与祭祀对象之间对应起来,以求能法天象地,所以祭天用青色,祭地用黄色,祭日用赤色,祭月用白色。更有趣的是,本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是很重视“礼”的,国家大祀所用礼器要依古代传统而定,但到了明代,除爵等少数器皿按古器形外,本来很讲究的“礼器”实际上都以盘碗代替,所以盘碗是两类重要的祭祀实用器,用来盛放各种祭祀物品。但无论如何,祭祀仍是国之大事,祭祀所用的礼器一般不会随便委托民窑烧造,应是官窑所出。根据这些记载推断,龙泉官窑青瓷的烧造很有可能是为了祭祀天坛之用。

  官窑瓷器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要满足朝廷对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据一位收藏爱好者透露,他在西藏某寺就看到过类似的墩子碗,花纹非常精美,该墩子碗是明朝皇帝赐给该寺的,并完整地保存到现在。

  为了建立宗主国的地位,明朝当时派遣使臣诏谕各国,实行勘合制度,并以朝贡和回赐的形式,进行政府间的贸易。明代早期对外“赏赐”的瓷器数量是非常大的。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善了当地人们的饮食器皿,所以很受欢迎,当时一些国家派使臣向明政府进贡地方特产的同时明确要求赐予瓷器。永乐年间,琉球的山南使臣还冒着触犯海禁之险私自携带白金到处州买瓷器,可见当时处州龙泉青瓷闻名遐迩。

  著名古陶瓷专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曾指出,现在发现的这批明初龙泉官窑器中,像大盘子等一部分大型器物,就是根据西亚等伊斯兰地区的生活习惯生产的瓷器,是“外销”的,比如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国礼”。当时的永乐皇帝非常重视伊斯兰市场,因为伊斯兰的很多物资为中国大陆所无。而这批官窑器的年代也和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一致。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者。现在的伊朗(古波斯)、土耳其两国的博物馆里就有这批明初龙泉官窑器藏品。

  谜团篇 明初龙泉官窑背后的千古之谜

  在历代官窑中,明初龙泉官窑可说是一个特例。因为像其他官窑,在其窑址发现之前,其存在性就已获得承认,或者被提出来过,而且也能找到明确或者比较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明初龙泉官窑在发现之前,世人对它的认识与了解几乎一片空白,虽然有些人注意到这些青瓷器跟同时期的景德镇瓷比较相似,但谁也没有因此将两者的性质等同起来。更奇怪的是,文献上一直没找到龙泉设立官窑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关于龙泉官窑的记述文字。

  设立官窑也算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怎么连《处州府志》、《龙泉县志》等地方志上都只字未提呢?也许正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证据,一些文章中虽然也引用过《大明会典》、《明宪宗实录》等正史中有关处州府和饶州府烧造事项的记载,但只是认为明初龙泉曾为朝廷烧造“贡器”,明初龙泉仍有一批精品存在,而明初龙泉存在官窑这段历史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或者回避掉了。

  其实,“贡器”的出现一般前提是瓷器的生产规模还有限,只属于物以稀为贵的“地方特产”。如果朝廷已设有正式官窑,“贡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瓷业经过宋元的不断发展,其生产能力早已超越国内市场,走向世界。由于瓷器已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物产,此时的官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官方瓷业,除了供宫廷使用,也用它来博易外货,甚至以此缓解明朝廷的急需。如《明史》记载永乐十七年时,由于频繁北征,缺马,朝廷派使官带瓷器等物前往失剌思、撒马儿罕等西域诸国买马。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退回北方草原,但继续保持着政权,企图重新入主中原,这个政权史称北元,它存在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贯穿于明朝始终,成为明代各皇帝的心头之患。如永乐帝就曾五次北上亲征,最后病死在第五次亲征的南归途中。由于跟蒙古骑兵作战需大批战马,而中原地区又不盛产马匹,所以瓷器成了当时交换战马的重要物资。

  另据初步统计,明初龙泉官窑传世完整器的存世量并不多,且大多流传在国外,除了伊朗、土耳其两地的博物馆,日本也有很多。种种迹象表明,明初龙泉官窑烧造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外销(赏赐)博易外货。这同时反映出当时青瓷器在瓷器外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当然目前发现的瓷片数量还非常有限,也可能是冰山一角,等系统科学发掘以后可能会有新的重大发现,但仅依靠考古发掘能否揭开明初龙泉官窑的全部谜底还是个未知数。

  鉴赏篇 阳刚之美与雕饰之美

  叶英挺在对龙泉官窑的瓷片考证后认为,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器以永乐朝为主。在处州青瓷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个圆柱形窑具,表面刻有“戍年永字号”等字样,字迹不太工整,估计刻字之人识字不多,且干支中没有“戍”字,此“戍”字很可能为“戌”字之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此“戍年”应该指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年)。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称,景德镇官窑遗物中也有类似带序列号的纪年款或字款。

  这些官器在器形上主要有五类: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碗、盘。从外观上来看,制作非常考究,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盘子的边缘一般作露白处理,如镶上一圈玉镯,这也是官器的传统装饰习惯。

  风格上总的来说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阳刚之美。胎质厚重,器形庞大,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比如口径达70厘米的大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二是雕饰之美。主要以刻花为饰,刻工精湛,花纹精美绝伦,并与釉色融为一体,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主题花纹除五爪云龙纹外,几乎全为植物花果。

  青瓷是单色釉瓷,而青色又是冷色调,所以与景德镇官窑器的五彩纷呈相比,青瓷似乎显得有点黯淡,但青瓷有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本色美和品格美,对于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来说,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美”。如:仙桃纹大盘(明永乐口径69厘米)

  盘底粘有窑渣,并有变形,已是次品,因而被砸碎。盘底的主题花纹是桃,桃是中国的传统题材,中国的老百姓赏其花、食其果,以“桃符”为吉祥。耐人寻味的是该桃纹盘,既结硕果,又绽放灼灼桃花,似不符合常理。这一构图用意可能源于传说,因为传说中的“仙桃”如孙悟空看守的蟠桃园里的仙桃,数千年一开花一结果,服之长生不死,花果并存。而果实再点缀些花朵也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所以不只是“仙桃”,既寓意祥瑞又美观,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创新。另外,此盘共刻四桃,三大一小,很可能漏刻了一桃,因为一般以双桃或五桃为吉祥数,在这一点上官窑与民窑是一样的,只是官窑往往更偏重于政治含义。“岁寒三友”大盘(明永乐口径57.5厘米)

  该盘花纹清晰,釉色纯正,惜盘底有小裂痕,可谓大醇小疵。其盘底主题花纹“松竹梅”在目前发现的残片中仅此一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都以不畏严冬著称,故名岁寒三友,这一纹饰题材源于元代文人画,当时多用来表达清高坚贞的气节。对于该盘我们仍然能够领略到这种文人气质,“三友”在构图上有主有次,有繁有密,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非常传神。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也出土过与此盘花纹器形完全吻合的“明永乐青花松竹梅纹大窝盘”,印证了当时的官器是由朝廷提供统一样本制作的。如果仔细比较可发现,两者花纹虽依照同一粉本,但具体处理手法还是不一样的,如青花的松枝细,松针密,青器的松枝粗,松针则比较疏朗,这体现出当时的制瓷艺人结合不同材料,对粉本的不同理解与把握。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以上信息来源互联网或本站,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dmin@lqqcw.com我们将核实后删除。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钨钢修坯刀(图文)
龙泉青瓷修坯工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